第26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世上流传的多是错误的说法。”一旁的陈潜说道。他这话并非是在解释什么,只是随口一说而已。

“这传言不像是自然而然的歪曲,好像有人故意捏造的……可能有什么目的……”支英叹息一声,放开了抱在一起的双臂。

动荡的年代,人们倾向于往中心靠拢,因为边缘的动荡只会更加剧烈。人们总觉得,越靠近中心,动乱就会越少。东汉时期,中心即是天子——这一点无人置疑。得知天子被宦官挟持的消息,洛阳附近的官员们几乎红了眼,四处寻找皇帝的下落。应何进召集而匆忙赶往京城的董卓,看到洛阳城内升起的火光,依靠探马送回的消息,也得知了天子失踪的事。天子似乎已经出了洛阳。拥戴了天子,便意味着控制了中央。这绝对是天赐良机。

“不是打仗,而是寻人。全军都去搜!”董卓下令。打仗需要集中兵力,尽可能积蓄爆发力。然而,寻人这种事,唯有分散开来,才可以细致地搜索。哪怕找不到目标,也可以尽量铺开情报网,获得更多的信息。

擂鼓走过小平津的那队人马,正是分散搜索的分队之一。可惜他们并没有去搜寻河堤下面的地方,遗憾地错过了找到天子的机会。不过,董卓派出的人马传回了这样的情报:深夜时分,城北车马出入频繁。天子一行大约是自洛舍街道向洛阳方向南下。此时,董卓的主力正在向城西的显阳苑前进。大军本计划在那里停留一夜,第二天早上进入洛阳城。但从目前的情势看来,现在可不是睡觉的时候。

“一晚不睡也困不死人。此时正是大好时机。是要做个小兵了却此生,还是要封侯裂土,享尽荣华富贵?是躺着睡觉还是站着追击,今晚便见分晓。跑!跑!快,快!”董卓督促部下,向东急行。

军队来到白马寺门前的时候,寺门前灯火通明,五只大釜架在熊熊的大火上。月氏族的长老僧人排列门前,支英代表众人寒暄道:“将军远道而来,甚是辛苦。敝寺为西域浮屠(佛教)僧院,略备茶水,请各位慢用。”

“哦,浮屠信众啊……”董卓是陇西临洮人。今天也有同名的城市,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的南部。董卓生长在通往西域的门户地带,而且从小游历于羌族人中,他曾在桓帝末年,以戊己校尉的身份驻守在西域天山南麓。和当时的普通人比起来,董卓对佛教的了解较多。他的部下士兵也有来自羌族和西域的,说不定其中也有佛教徒。

“不胜感激。”董卓虽然率了三千人马赴京,然而仓促间得知天子出城的消息,便分散人马四处搜寻。此时手边的兵力不足千人。

趁着士兵们歇息饮茶,支英走到董卓身边,小声道:“似乎不是很多啊。”

“什么?”董卓瞪起了眼睛。兵力不足是他的弱点。仓促出兵,又是长途跋涉,能有三千已是极限。就连三千军兵的辎重粮草,也是一路上征发而来。

“适才所见,似乎不足千人。”支英道。

“人马散开,都去搜寻天子了。”

“兵分三路,此处只是其中一路吗?”

“唔……”董卓重新打量眼前这个月氏族首领的面庞。此人说得分毫不差。虽说也许只是军事常识,然而对于僧人而言,能看出这一点,十分不简单。董卓顿时起了戒心。

支英脸上显出温和的微笑,似乎为了打消对方的戒备心。“大将军何进与弟弟何苗惨遭杀害,实在令人痛心。”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