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节(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维岳规度开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凡四十里。又建安北至淮澨,总五堰,运舟所至,十经上下,其重载者皆卸粮而过,舟时坏失粮,纲卒缘此为奸,潜有侵盗。维岳始命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二门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县门积水,俟潮平乃泄之。建横桥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矣。

宋朝积累了前人的经验,在冶金方面引入了新的技术。公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的中国人已经研制出用炭作为媒介物,将锻铁和铸铁融化在一起炼钢的方法。11世纪,宋朝又进行了两项炼铁技术的革新:一种方法用来铸造次等的不均匀的钢;另一种是现代炼钢熔炉的前身,通过鼓冷风反复锻造,来达到脱碳的目的。从806年到1078年期间,人均铁的产量增长了6倍,到1078年,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27亿公斤。

历史学家唐纳德·瓦格纳指出,产量的数据是基于政府向国内各个生产铁的县收取的税赋记录来统计的。应用水力驱动熔炉的大型风箱,在铸造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木炭,因此导致中国北部大范围的森林被砍伐。在11世纪末期,中国人发现可以用烟煤取代木炭,因此中国北部的森林和上好的木材才得以保留下来。

宋朝钢铁业产量的飞涨有多种原因,一是宋朝军事扩张,二是商用金属产品需求的增长,如炊事器具、种类繁多的农业工具等,而新的运河的开通也连接了主要钢铁产品生产中心和繁华的首都市场。宋朝最主要的铁产品是武器、工具、钱币、农具、乐器、艺术雕像,另外还有机械的组件,如水力驱动的杵锤,这种设备在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已经开始使用,在宋朝更是大量应用。由于大量的铁产品的需求,经济历史学家郝若贝(即罗伯特·哈特韦尔)指出,中国12世纪铁和煤的产量几乎与英国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时期铁和煤的产量相当。

除了这些非常具体的发明技术之外,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绝对称得上是宋朝科技的集大成著作,它是宋朝科学技术的全面总结。这本古代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让后代能够比较全面地研究宋朝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

宋朝重视医药的发展,妇科、儿科就是在宋朝逐渐成形,法医学也同步发展起来。宋慈所著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本记录如何进行尸体检验的教科书,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宋慈是唐相宋璟的后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居建阳。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出生于朝廷官吏家庭。在他小的时候,就在同邑吴稚门下学习,吴稚是朱熹的弟子,因此,宋慈有机会与当时有名的学者交往。宋慈20岁进太学。当时主持太学的真德秀是著名的理学家,真德秀发现宋慈的文章出自内心,流露有其感情,因此,对他十分器重。

宋慈一生20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后4次担任高级刑法官,后来进直宝谟阁奉使四路,也是“皆司皋事“,可见宋慈一生从事司法刑狱。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