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几位馆长都到了,我开始同时聆听日耳曼人的交谈(其中包括陈平的德语),瞧着他们的脸,我再次发现各国政府官员的面相似乎超越种姓,带有国际范围的相似性。倘若是文化官员,倘若是德国人,这种办公室神情显得更其郑重、沉吟,而且,无可商量。而且,我没忘记,长达四十多年,魏玛属于东德……早年当知青而动辄求人的心理,瞬间到位,我毫无理由地断然相信:他们会变卦。努力抑制着申辩的冲动——真讨厌,为什么知青记忆老跟着我——所幸我不会德语,一切谈判交付陈平,可是他间或笑着,像老同事那样与他们朗声交谈。

五分钟后,我就听出他们其实是在恳切地确认早已被陈平事先确认的事,就是,把东西借给我们。现在他们好像松了一口气,因为乌镇的使者已坐在面前。当他们听我说,尼采进入中国早于马克思,一时面面相视,带着西洋人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时那种诚实的谦逊,停下话头……在不能听懂的话语中,插话是不礼貌的,趁这短暂沉默,我再用英语问:“过去一百年,有没有亚洲国家前来商借尼采的文物?”

歌德席勒档案馆二楼,左起:档案馆外媒负责人、档案馆馆长、中国驻德文化参赞陈平。

建于十八世纪的歌德席勒档案馆。

席勒用过的羽毛笔和墨水瓶。

席勒雕像。

在档案馆资料库的陈平。

档案馆馆长指着这份尼采手稿说,这是他发疯后的笔迹。

又是短暂沉默,档案馆馆长那样地看着我,像在回想,又像是抱歉,低下头来,如认错般拖长声音说:“No.”

略微迟到的古典基金会主席,仪表堂堂,下颚与人中精致得无以复加,有如贵族,至少活像个扮演贵族的演员,或者,兴登堡时代的外交大臣——“请教:东方的虚无主义如何看待尼采的哲学?”陈平替他翻译道。我不记得怎样回应,但他立即满脸聪明,微妙而得体地拧动着那张端正的脸,做状首肯,正如一个演员或外交大臣那般,随即起身和每个人握别,高大、挺拔,目光炯炯,说是还要赶去参加什么午宴。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