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一个旨在拼凑起历史真实面目的长达数年的文学考古,并未因传主和资料的湮没而放弃努力。多年来,作者一直沉潜而自足地生活在他的浙东古城,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作风低调,目光敏锐,传统士大夫的生存方式加西方文明熏陶的头脑,在他身上形成一种很奇特的组合。大量的阅读拓宽了他的精神视野,良好的、唯陈言务去的文字功力,又让他在面对任何题材时,都能显得从容而游刃有余。此书除在文体上对散文界有所贡献外,其他方面也多有可资借鉴之处。尽管成书前,里面的主要部分都在《江南》杂志发表过,但此次重读,感觉上冲击力仍然很大。在《锋面之舟》一文里,赵柏田说到,蒋梦麟于西南联大漂泊期间写作《西潮》,是“希望能以史为鉴,从历史的碎影断片中找出一点教训”。应该说,这是相当艰巨的工作。而我们的幸运则在于——什么都不需要做,因为赵柏田已经替我们都做好了。现在他把自己积多年之力完成的《历史碎影》拿了出来。读者感兴趣的话,只要于更深人静之时,或品茗端坐,或张灯倚枕,翻开来看就是了。

锋面之舟:蒋梦麟和他生活的时代

锋面之舟:蒋梦麟和他生活的时代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1886年(光绪十二年)生,12岁进入绍兴中西学堂学习。后在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学,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

1919年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五四运动后受蔡元培之托赴北大代理校务。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二十余年,先后主持校政十七年,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为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37年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北京大学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蒋梦麟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筹委会主持校务。1938年4月,临时大学由长沙迁到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蒋梦麟继续以北大校长身份任西南联大常委,在躲避空袭的“空闲”中,陆陆续续用英文写成前半生的回忆录《西潮》。1949年去台湾,任“农业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中央两博物院共同理事等职。1964年病逝于台北。著有《孟邻文存》、自传《西潮》、《新潮》等。

锋面之舟:蒋梦麟和他生活的时代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