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孤岛时期,作家林淡秋夫妇一度坚守在上海,从事进步文艺工作。林的妻子后来回忆说:“我与他结合以来,一年三百六十天,多数的日子是一天两餐,一条三四寸长的盐黄鱼是我们的家常菜。当时这样的小盐黄鱼最便宜,又不用油和盐,一蒸就可以了。”

翻译家李霁野小时候生活在安徽乡间,姑父是种菜的,每天让他白吃一个白萝卜。李霁野更爱吃胡萝卜,从小到老,一生不改。晚年曾说:“有人说我八十岁不戴眼镜看书写字,或者与此有关。”

郁达夫好酒。一次杨端六在四川路银行俱乐部餐厅请客,郁达夫喝醉了,一个人在马路上晃悠,被巡捕抓进看守所。楼适夷说有一段时间郁达夫每天都得大喝一场,能一气灌下七八瓶啤酒。

学者费巩和邵荃麟是中学同学,两人都关心时事,但看法不同。一次邵父请邵荃麟的几个同学吃面,大家入面馆落座后又争了起来,邵父问他们想吃什么面,邵荃麟心不在焉地答了一声:“随便。”邵父便朗声冲堂倌说:“来五碗随便面。”邵后来在上海过亭子间生活时,常到俄国餐厅吃饭,要一碗最便宜的汤,那里的黑面包免费。

四川作家李劼人也是出了名的<a href=https:///tuijian/meishiwen/ target=_blank>美食</a>家。不仅会吃,还会做。他从小便练就高超的厨艺,李的老乡和同行沙汀说,李劼人做饭,“从选料、持刀、调味及下锅用铲的分寸火候,均操练甚熟”。李劼人自己著文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城市。米好,猪肥,蔬菜品种多而味厚且嫩,故成都多小煎小炸,而以香、脆、滑三字为咀嚼上品。”中学时代的李劼人有个绰号叫“精致”,是说他爱好修洁。这也是他做饭时的风格。在法国留学时,为做烟熏兔,他非要用花生壳熏,叫两个跑采买的同学画起花生图形,跑遍了巴黎城的旮旮角角,最后才在郊外一吉卜赛人手中买到两斤。还有一次,李劼人要做豆瓣酱烹制正宗川菜,采买同学跑遍巴黎,最后找到一位西班牙商贩专程进口了几斤辣椒。商贩大惑不解:“你家到底有多少电灯罩?”原来辣椒只是被当地人用来做灯罩装饰。

1939年春节,冯雪峰在浙江义乌乡下家中接待来访的作家骆宾基。当日的晚饭,谈不上丰盛,但不乏厚重的乡味。喝的是自家酿的米酒,两三样菜中,有一色是家制干菜笋蒸的大片大片的咸肉。主食是荞麦面蒸饺,素馅,内有蘑菇、粉丝、冬笋等。骆宾基家乡的蒸饺,馅以胡萝卜、虾皮和白菜为主。几十年后,骆宾基说:“这顿饭是我直到今天还不忘的。”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