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欧阳修说得非常明白,不论狄青有没有过错,也不管他有没有二心,为了防患于未然,都必须罢掉他的枢密使。欧阳修对晚唐至五代盛行的武将拥兵自重,篡位夺权的历史非常清楚,所以他才会得出狄青“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的结论,极力要求宋仁宗“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

宋仁宗初时对大臣们的言论将信将疑,未置可否。欧阳修也不含糊,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后在七月连上两状《上仁宗论水灾》,甚至搬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进一步指出“天人之际,影响不差,未有不召而自至之灾,亦未有已出而无应之变”,当此之时“必当思宗庙社稷之重,察安危祸福之机,追已往之阙失,防未萌之息害”,果断罢免枢密使狄青。在他看来,只有罢免狄青,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所谓“未萌之患害”。

欧阳修的三次上疏最终成为统治集团内部的主导意见,对狄青被贬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狄青被罢的过程中,另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文彦博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彦博是当朝宰相,因为民间的流言和兵士们对狄青的爱戴,再加上越来越大的倒狄声势,使得他也加入倒狄的行列之中,力劝仁宗免掉狄青枢密使的职务,命他出典外藩。仁宗觉得狄青劳苦功高,不忍心这样处置:“狄青是个忠臣,不可能有什么问题。”

文彦博正色道:“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一句话噎得宋仁宗无言以对。宋太祖赵匡胤当然是周世宗的忠臣,但就是这位最值得信赖的忠臣最终夺了周世宗的皇位,宋仁宗又怎么能够保证狄青的清白呢?对于武将的篡位野心,只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换句话说,怀疑即为有,“莫须有”即为有!

莫名其妙地被外放,狄青很是委屈,他向文彦博询问其中的缘由。没想到文彦博对他怒目横视,声色俱厉地说出一句话,“无他,朝廷疑耳”。吓得狄青倒吸一口凉气,后退了几步,再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得接受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的名义出判陈州,这件事的发生,绝对是历史的教训。

公元1056年8月狄青被外放陈州,文彦博等文臣仍不放心,每月两次遣使探视。每次听到使者前来,狄青“惊疑终日”,第二年便“病作而卒”,终年50岁。“陈州出梨,号青沙烂,今去本州,青必烂死”,狄青之死竟然验证了这句预言,令人悲哀。他没有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却死在了文臣的口舌之间。文臣们的软刀子杀人不见血,还装扮成正义之剑高悬在武将头顶。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