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陈潜还是个婴儿的时候,被遗弃在张家门前,张鲁的祖父张陵收养了他。那之后不久,少容嫁入张家。她常常这样对陈潜说:“在这家里,阿潜的资格比我要老啊。”张陵命儿媳少容抚养这个弃婴,告诉她说:“能在抚养自己的孩子之前抚养别人的孩子,这样的人才是有包容力的大人物。我家需要的是这样的女性。”因此,对于陈潜来说,少容就相当于他的母亲。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能感觉到少容身上的女性魅力。陈潜虽然觉得这样不妥,但人的生理本能总是无法抑制的。

“我尽力而为……”陈潜缩了缩脖子,如此回答少容的托付。“张家五斗米道的命运,都落在你的肩上了。”少容的声音清澈凉爽,却让陈潜的心里燃起火焰。

何谓张家五斗米道?

此乃道家的一支,始祖是张鲁的祖父张陵。张陵本是沛国(现在的江苏省北部)丰县人。今天徐州市西北依然留有丰县的地名。因为此地靠近汉高祖的故乡,汉代时候这一带的百姓得以享受免除徭役的优待。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张陵游历蜀地,于鹤鸣山中学道,自此精擅医术。他为人治病,收米五斗为谢礼,因此人们称他的道教为“五斗米道”。汉代时候的一斗,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一升。有言道:“斗酒亦不辞”,夸人酒量惊人,其中的“斗酒”一词可以理解为一升酒那么多。

病人坦白犯下的过错,将自己的姓名写在三枚纸笺上,一枚置于山顶,向天帝通告;一枚埋于地下,令地祇得闻;一枚沉于水底,使水神得知。这便是所谓的“三官手书”。手书之后,又有称作祭酒的教团首领出场,宣告病名,令病人饮用“符水”。所谓符水,也就是泡有写满咒文的纸张的水。无须病人说明自己的病情,祭酒便可以将之流利顺畅地描述出来,因此病人大为惊异,对五斗米道的力量深信不疑。接受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不少病人都会痊愈,五斗米道也就日渐兴盛起来。

病人来教团时,负责接待的信徒会详细地探听病人的病情:“您的气色不好啊,是哪里不舒服吗?”不过,这接待的信徒总是与病人同出同入,问完病情便会陪同病人一起前往祭酒处拜见,其间都不会单独与人接触。由此来看,信徒所探听的消息仿佛绝无半点传达给他人的机会。然而实际上,就在病人坦白自己的过错、在三官手书上写下姓名的时候,接待的信徒站在病人的背后,不出声音地讲述了病人的症状。祭酒根据信徒嘴形的变化,便能知道病人的情况。“你的病……”祭酒侃侃而谈,其实不过是读唇术而已。

张陵将这道术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给儿子张鲁。然而张陵死后不久,张衡也匆匆离世,因此直到张鲁二十岁成年之前,教团事务都由大弟子张脩掌管。五斗米道便如此兴盛于巴蜀一带。而几乎与此同时,道教的另一派别“太平道”则在河北、山东及中原一带获得了大批信徒。

太平道教祖姓张名角,祖籍巨鹿(在今河北省),自称大贤良师。这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恰似孪生兄弟,给人治病时的种种做派,譬如令病人以头触地忏悔自己的罪过,随后赐符水治病等,可谓如出一辙。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太平道负责接待的信徒不是用唇语,而是以信号将病人的症状传达给施术者。他们传达信号的工具是九节竹杖。譬如手摸到竹杖上数第三节的位置,便代表患处是心脏;用手触摸额头,则表示有剧痛,若是手触下颌,则是表示隐痛。凡此种种,如二十世纪棒球比赛时投手与捕手之间的暗号一样,规定得细致入微。

读唇形也好,读暗号也罢,虽有不同之处,却是异曲同工。病人一旦病愈,便是大贤良师的功劳,由此信仰便会更深一层;若是病人死了,则是本人不够诚心,死者家属也只能更加虔信太平道。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