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节(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其实,《清议报》的言论并不像郭沫若说的那样浅薄,梁启超在《爱国论》一文中清楚地阐明了“国“和“爱国“的关系,“国者何?积民而成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无,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文中,他首先提出了“国民“概念,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来只知有“国家“,不知有“国民“,无国民,则只有奴隶。

这些观点都富有浓郁的近代气息,确实代表了当时新型知识分子对中国最深刻的认识,在19世纪末的长夜里,一言既出,岂能不振聋发聩。

至于后世采用的“记者“、“党报“、“机关报“等新名词也都是梁启超那时率先从日文转译或创造的。那个时候的梁启超意气风发,继续站在时代的最前面,不是郭沫若用“保皇党“这顶大帽子所能盖得住的。不过“平心而论“,郭沫若接下来对梁启超的评价还是中肯的:

他负载着时代的使命,标榜思想自由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

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创刊号

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尽管清廷一再严令禁阅,但《清议报》还是通过日本侨民和租界中的日本洋行在中国内地传布。3月2日,张之洞指责《清议报》“谤议中国时政,变乱是非,捏造诬罔,信口狂吠,……种种悖逆,令人发指“。建议通过外交途径和日本交涉,将康有为、梁启超等驱逐出境。19日,他在给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小田切的电文中要求,首先必须禁止梁启超他们“妄发议论“。

从5月4日起,唐才常担任上海《亚东时报》主编,发表了许多为戊戌变法叫好的文章。章太炎也曾和这份报纸发生过关系,遗憾的是敢言的《亚东时报》毕竟是日本背景的。在变法的呼声被鲜血吞没之后,在慈禧太后的禁报令下,整个中国无不噤若寒蝉,大半年中上海都没有什么新报刊诞生,士气沉闷,一片萧索。梁启超的《清议报》从日本岛上发出的那些声音仿佛是空谷足音。

[记事]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