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节(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第三次浪潮就是抗战胜利之际的“拒检运动“。1945年8月17日,在未经国民党当局检查就出版的《延安归来》(黄炎培着)遭到搜禁后,16家不同背景的杂志联名发表了《重庆杂志界拒检联合声明》,他们郑重宣布自9月1日起,不再送检。10天后,在拒检声明上签字的杂志增至33家。一时间山鸣谷应,成都、昆明、西安、桂林等地新闻界、文化界纷纷响应。9月8日,成都16家报刊、通讯社联名发表叶圣陶执笔的《致重庆杂志界联谊会公开信》,声援拒检运动,两天后,在公开信上签名的新闻出版机构增加到22家。9月15日,昆明11个新闻出版机构集会响应“拒检运动“。到9月下旬,民间拒检运动已成燎原之势。9月30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布了《出版检查明日废除》的消息。

三次民间的呼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出,而且最后都以胜利告终。尽管胜利并不可靠,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言论自由的侵犯,但这些胜利依然来之不易。1945年9月1日,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记者节“,也正是“拒检运动“在重庆揭开序幕之后不久,在国民党眼皮底下共合法存在了9年的共产党报纸《新华日报》发表《为笔的解放而斗争》社论。在1949之前风雨如磐黯故园的岁月里,“笔的解放“,那曾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呼号啊!

第一部分

1872年:《申报》的创世纪

1907年生于江苏宜兴的报人徐铸成说:“在我幼年的江南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的。“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8。虽然报纸被俗称为“申报纸“,但其实,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并不是近代中国最早诞生的一张报纸。在它之前,1858年香港就有《中外新闻》(《孖剌报》

申报馆及其副业申昌书画室初创时外景,吴友如绘,见光绪十年(1884)《春江胜景图》卷下。附诗云:文人但知古,通人也知今。一事不知儒者耻,会须一一罗胸襟。心胸上下五千年,笔墨纵横九万里。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的中文版),1865年有《华字日报》(《德臣西报》的中文版),即使上海也早在1861年就有了《上海新报》。但在前面的这些中文报纸,基本上都是外文报的中文版,内容几乎都译自外报,再加上一些洋行的告白、船期消息等,读者面也很窄。只有到了《申报》问世,“才以一般群众为读者对象,开始冲破‘宫门抄’、‘辕门抄’及政治公报的藩篱,重视对国内外大事的采访和记载,也逐渐注意市井琐闻和社会变化,第一次形成了一张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徐铸成:《报海旧闻》,页9。

《申报》虽然是外国人办的,却处处考虑到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担任笔政也都是中国文人。内容大到国家政治、中外交涉要务,小至风俗变迁、商家贸易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页49。《申报》以“金口木舌“(以木为舌的铜铃)为报徽,试图担当起民间舆论的角色,多年后《申报》发表的论说《论新闻纸之有益》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欲知民情,莫捷于新闻纸。“它在创刊当天的《本馆条例》中就提出,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申报》曾发表不少批评现实的“论说“,从而成功地打开了局面。正是从《申报》开始,报纸才真正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中。

手摇平台印刷机,上海申报馆于同治十一年(1872)开始应用

虽然美查知道办报不能“利而忘义“,但这位英国商人同样深谙中国的国情,“慎勿评品时事,臧否人物,以缨当世之怒,以取禁止之耻“。按照这一尺度,《申报》的言论向来是有节制的,以不得罪清廷为度。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