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而日本辽金史研究中的非学术因素其实在刘教授新著中的《辽代的渤海遗民——以东丹国和安定国为中心》一文中已表露无遗。此文令人信服地指出日本历史学者仅仅凭借非常有限的一点史料,竟然构筑起一部关于辽朝渤海遗民政权的灿然可观的完整历史体系,这完全与日本学者素来讲求实证的严谨学风大相径庭。如果我们稍稍扩展观察视野,就会发现渤海史从20世纪直到今天,是日本学者长期情有独钟的关注领域。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东洋史学界拥有的渤海史(含考古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明显多于中国和相邻的朝鲜、韩国。这些研究成果不时流露出的对于渤海国历史的推崇和高估倾向似承载了过重的泛东北亚民族主义情感,这种或明或暗的“渤海情结“决不仅限于前引刘教授著作中所批评的和田清和日野开三郎二者的著作。甚至1980年前后,还有日本学者径直将东亚大陆“征服王朝“的鼻祖由辽代上溯到唐代的渤海国那里。同样值得从学术史尺度予以重视的还有《松漠之间》中对清朝皇帝在宋辽金正统问题上所持观念的评价,以及对于乾隆一朝借修《四库全书》之机篡改辽金史籍史实的清理与揭示。刘教授的以上发现对于我们反思近期流行于美国的“新清史“学派的某些观点也是颇有助益的。作为不治辽金史却又时时受益于刘教授指点的后学,笔者衷心期望能够等到先生身体完全康复以后,再就上述学术史问题与老师充分交换意见与看法。

[补记]本文初稿完成于2008年秋季,成文后呈送刘师教正。刘师胸怀宽广,不以拙文内容为忤,并加以赞许肯定,如此学者气度,使后学至为感佩。2014年11月承刘师高足邱靖嘉学兄雅意约稿,遂将全文略做修改后寄送。本想待到刘师身体彻底康复以后,再就相关问题向老师做进一步的请益。令人悲痛不已的是,2015年1月7日早晨突然传来刘师于前晚辞世的噩耗。笔者在学术前进的道路上从此失去了一位难得的良师,谨以此文作为对老师的永久纪念。

——受业 钟焓谨记

* * *

[1] 其日文本以『契丹名、字研究——文化人类学の视点からみた父子连名制』(饭山知保译)为题,刊于日本唐代史研究会《唐代史研究》第10号,2007。英文本则以“The Forenames and Courtesy Naher-Son Na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为题,收录于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的《中国学者论内亚史》(Luo Xin ed. 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Indiana Univ. Press,2012)中。

[2] 此文收入贾敬颜《民族历史文化萃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第62~63页。

[3] 参看〔美〕李方桂《唐蕃会盟碑(821~822年)考释》,吴玉贵译,收入《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八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第62页。

[4] Paul Pelliot,“Le Hoja et Le Sayyid Husain de l’ Histoire des Ming“,T’oung Pao,1948,-249. 参看神田喜一郎『明の四夷馆に就ぃて』,《史林》1927年第12卷4号。

[5] Paul Pelliot,Le Hoja et Le Sayyid Husain de l’Histoire des Ming,-252.

[6] H.Serruys,Sino-Mongol Relations during the MingⅡ:The Tribute System and Diplomatic Missions(1400-1600),Bruxelles1,967,ChapterⅩⅤ:Hui-t’ung-kuan,-442;赵令扬:《记明代会同馆》,《大陆杂志》第41卷第5期,1970。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