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埃特曼认为,事实上死亡的前奏却加快了物种的发展进程。群雄逐鹿、强者独尊,可是所谓的强者不正意味着求新求异的能力吗?软体动物柔若无骨,彼此相敬如宾,而瓦兰吉尔冰期的幸存者却长出了体外骨骼②、下颚、牙齿、螯爪、触角、角质鳍、腿,有的甚至长出了眼睛。

不时有丝丝缕缕的光线渗入海洋,滚烫的熔岩有时也能点亮幽深的海底。此时,一切超越同伴的特点都对自己有利。

生存之争突然爆发,因此,生物只能选择向前大跨一步。更何况,在一个外部条件极为恶劣的行星上,甲壳能够为生命提供保障。当时的海洋依然电闪雷鸣,火山爆发不断。

在扬子板块的黑色页岩中,埃特曼和他的同事米歇尔·施坦纳博士发现了三叶虫的祖先。他们在黑烟囱的残余物中发现了早期的软体动物和细菌垫。中国科学家在同一地区还发现了珊瑚虫的螺旋形小胚胎,这些胚胎成熟后应该曾寄居在一些硬质的管道中。

一个中美合作的研究小组在陡山沱岩层中发现了一些身体结构左右对称的生物,这些生物至少生活在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 5000 万年前。Vemanimalcula(春天的小动物)在瓦兰吉尔冰期的末期就长出了食道,消化器官的左右两侧带有对称的空腔,甚至有可能长出了眼睛。埃特曼相信,在深海热泉边,生命开始挣扎不息,并引发了寒武纪的那次物种大爆发——如果只有一次爆发的话。

而这一理论的反对者则认为,早在甲壳动物出现之前,地球上就已产生了结构复杂的多细胞生物,而这些生物之所以未能幸存下来,是因为它们惨遭了无处不在的细菌的毒手。因此,进化女神并没有发明一群硬邦邦的生物,而只是为那些赤裸裸的原生动物穿上了衣服。然而这种说法其实有待商榷,我们现在也知道,在某些条件下,软体动物具有很强的生命能力。

赞成物种大爆发说的研究者们还有另外一种看法:在澳大利亚的南部,人们发现了一个直径为 90 公里的 5 亿 9000 万年前的凹坑。据此看来,很可能是一次陨石撞地消灭了大部分单细胞生物,从而为复杂生命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但这种看法目前还颇受争议。

甲壳生物迅猛发展的原因也可能是钙元素的快速增多。在寒武纪初始阶段有一个称为“托莫特期③”的地质时代,所谓的“小壳类生物”就来自于这个时期。刚开始时是一些披着金属甲壳的小动物,也有软体动物④的祖先。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