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后天》在这本书中已是余韵了。经过了前面溯古贯今,波澜壮阔的大风大浪,后天的文字只是让我们在收敛沉淀、回归现实时,再做一些提醒似的反省和洗涤,并且努力地想在最后一分钟,为读者保留下一盏希望的火种。

真有趣呀!一本部头这么大的海洋科普文学,遍搜了古往今来有关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工程、环保资讯的书籍,却用如此多的文人情怀、人文关怀,以及若有似无的科幻想象情节,如缠七彩杂色的丝缕般,糅合在一起,的确给人全然不同的阅读经验。或许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不自觉得反映了他自己的人生,多彩多姿,充满惊奇,不循旧规,却不虚此行。

方力行

台湾海洋生物馆前馆长

来吧!我们不醉不休!畅饮吧!

献给索罗和洛伊

前天

柏林酒馆

前天。前天发生了什么事?

凌晨四点,有三个男人在柏林莱蒂森酒店的酒吧里喝酒。掐指算来,这已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但下面的一段对话又似乎是两天前的。

“你为《群》作了那么多调查研究,后来都用上了吗?”汉纳斯问道。

汉纳斯是科学杂志PM的主编。他端着酒杯,若有所思。

“其中一部分,10% 到 20%。”我答道。

“那就是说其中的 80% 都没用上,真可惜。你有没有兴趣为我们写点什么?很简单的工作,只需翻翻你的数据就行了,写一些关于海洋的精彩文章。”

我的手里也端着一只酒杯,男人们举杯时通常都慷慨大方。

“当然,”我说,“写点什么呢?深海技术?水力发电厂?洋流?巨浪?珊瑚礁?进化?生命的起源?微生物?寒武纪时期的物种多样性?还是鲨鱼?”

“对,就写这些。”

“写多少呢?”

汉纳斯犹豫了片刻,说道:“不一定只写一篇文章,我的想法是连续三四篇,写一个系列。”

我在脑子里将这个建议思忖了一番。

“好,”我说,“为什么不写呢?”

“算起来也不过 50 页到 60 页稿子,”基彭霍尔&维驰出版社的主编赫尔格出神地喝着马提尼伏特加,一边说道,“篇幅够出版一本书吗?”

赫尔格说话时的样子仿佛依然在深思熟虑。但我了解自己的朋友,我知道,此刻他的想象早已驰骋千里。

“你想把它写成《群》的姊妹篇?”他继续问道。

“差不多。”

“一本薄薄的小书,方便携带。”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