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总之,曹雪芹写这部"怨世骂时之书"(尽管他自己在开卷之初就极力撒烟幕、作解释,预为地步,企图遮掩),是在甘犯众怒、身冒危险的情形下而坚决进行的。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那是需要多么大的胆量,多么大的信心,多么大的毅力才能写得下去啊!

最后,还有经济生活、物质条件方面的困难。我在北京西郊海淀读书时,曾听到一个传说提到,曹雪芹作《红楼梦》时,没有钱买纸,就把旧年的皇历拆开,把书叶子反过来折上,订成本子,字就写在皇历的背面。这种传说,我认为是可信的。潘德舆《金壶浪墨》就曾记载过:"或曰传闻作是书(《红楼梦》)者少习华■,老而落魄,无衣食,寄食亲友家,每晚挑灯作此书,苦无纸,以日历纸背写书,未卒业而弃之,末十数卷他人续之耳。余曰苟如是,是良可悲也!吾故曰其人有奇苦至鬱者也。"奉宽《兰墅文存与石头记》注〔十一〕也说:"故老相传,撰红楼梦人为旗籍世家子,书中一切排场,非身历其境,不能道只字。作书时,家徒四壁,一几一杌一秃笔外无他物。"可见写这一部大书所需要的物质和花费,对曹雪芹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就在这重重困难、压力之下,曹雪芹没有倒下去,奋斗到底,坚持不懈。家人妻子,啼饥号寒、穷愁无路,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之下,有再"冠冕堂皇"的事业摆在面前,也未必干得了,不用说还有什么心情去孜孜矻矻地写一部为人笑骂的"盲词小说""稗官野史"了。在这一意义上讲,曹雪芹不独是"疯子"和"傻子",实在也是一位英雄人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没有真正的性格精神上的伟大和十分强烈的内心上的动力来支持着他推动着他,写出一部百万言的《红楼梦》是断断不可能的。

二十四 村塾过从

曹雪芹的朋辈过从,不限于满洲宗室。他在西郊时期,有一位朋友,就是一个教书馆的私塾先生。此人姓张,名字已不得而详,只知道字曰宜泉,也是旗人。介绍一下张宜泉,对了解曹雪芹也不无帮助。 张宜泉的几个显著的特点是:身世可伤,家庭多故,嗜吟好饮,不肖不材,坎坷穷愁,孤独愤激,看其性情,也是傲骨壮怀,诙谐放达,而不为世容。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和雪芹有共通之处,因而这也必然就是他们的友谊的基础。 张宜泉自言"先世曾累受国恩",这是旗人回顾身世的套语,是当时的一种特殊措词;揆其家世,可能也是内务府包衣旗籍(注:《春柳堂诗稿》影印木"出版说明"以张宜泉为"汉军旗人",当系据《八旗艺文编目》而云然。乾隆时代以来,内务府旗籍多被误说成"汉军",例多不可胜举。)。他十三岁上就没了父亲;才得成人,又遭丧母之痛;兄嫂不容,逼迫分居。因毫无赡养,不得已觅馆课童以自活。生有二女一子,不幸因痘夭伤,仅存一女;后来又生一子(他曾续弦,不知是前妻抑后妻所生)。他长兄比他大十五岁,母亲死后相继而亡,所遗侄女也是幼年痘殇;嫂氏再醮,亦无立锥之地。张宜泉自己则"家门不幸,书剑飘零,三十年来,百无一就"(这和《红楼梦》卷端的"作者自云"所说的"半生潦倒,一技无成"正是一个意思);有时竟因"避横逆出门"而不及接款来访的客人,其况可想。因此不时发出"奇穷不一收""吐气在何年"的慨叹:潦倒抑塞,其心境大约与曹雪芹有略同之处了。 前文引到过,张宜泉是以诗酒为命,其所"自供不才"的,也就是这两件事。他的诗句有时写得不错,如"市近飞尘起,人多小利争",如"霜花暗拂心花冷,日影旋移人影孤",如"一声篱鸟曲初罢,数片瓶花香自来",如"丘壑连村多磊落,桑麻填巷亦萧条",都不失为佳句;有时在感叹愁颜病髮之后,而写出"幸得于今烟景好:野花零落在吾庐"。他的萧条寂寞的境界,故以热闹之笔、宽解之意以出之,使人读去倍觉感动。 但是引人注意的尚不在这里。他的诗还有其他特色。 第一,他喜欢在诗中开玩笑。如作试帖排律诗《凿壁偷光》,结句忽然说出:"高东诚见悯,当教尽添油!"这是村塾先生向吝啬的东家呼吁:晚上应该多给点儿灯油,好叫我多读会儿书啊!他描写老妻病起,说她是"瘦容争岛魅,脱髮误庵尼!"写他的孩子,为争苹果,以至"怒叫容皆白,急争眼尽红!"都可令人绝倒。这可见他为人也是素性诙谐,放浪跌宕,时时在穷愁中滑稽为雄,自嘲自解;这里面就也包括着玩世不恭、愤世疾俗的意味。"正统"诗家、"馆阁"手笔,是绝对不肯也不敢这样写诗的。 其二,他能以穷儒之眼阅世,颇能见到阶级的不平,同情于贫苦大众,而致慨于统治寄生阶级的荒淫享乐。如春游诗写出"驱犊谁家牧?垂竿若个人?""独怜拾菜女,绕地步逡巡。"和刘二弟闲话诗,写出"王侯容易福,乞丐自然贫!"的愤语。《西宫即事》写道:"拾薪子尽蓬头惯,荷蒉人多赤脚流。"触目所及,自然生感。这实在是乾隆"盛世"的一种侧面的真实写照。另如《四时闲兴·其四》说道: 午床簟展小堂空,积闷难消睡课中。

柴米只争终日贵,人家益较去年穷!

妓楼鲜润榴裙雨,僧寺清凉蒲笠风。

--怪煞先秋蝉噪急:一声声出碧梧东!

伤时愤世,写出了贫学究的一片感慨。在这一点上,张宜泉的感受和表现是比敦氏弟兄强烈得多了。这就非常重要。 最后的,也是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张宜泉的"政治思想"问题。 张宜泉的诗集子最前部分是很多篇排律、试帖诗,这种诗是练习应考科举用的,并无内容,只要堆砌典故、考究技巧,就是"佳作",当中和结尾可都不要忘了"颂圣"。这绝无例外。因此有人说张宜泉这种诗也就是"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的"。可是事实殊不尽然。在《东郊春草色》篇中,张宜泉竟然写道: 日彩浮难定,烟华散不穷。……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