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当然这里我仍然不妨补充一下我个人的一点见解。我为什么说这诗才是"雪芹"之所本呢?要了解这点,必先说明苏东坡用这"雪"和"芹"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按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被新政派小人告发,以所作诗文"讥切时事",教人灭"尊君之义",和"当官侮慢"等罪名,被逮捕下御史台审问入狱,几乎丧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此案牵连很广,据东坡自己事后说,吏卒到他家搜抄,声势汹汹,他家"老幼几怖死",家人赶急把他的书稿全部烧毁。亲戚故人多惊散不顾。情况颇有点像《红楼梦》里所描写的抄家的恐怖局面。我们固然不知道这一回是不是雪芹的原稿;但我想,雪芹在原稿写到抄家时,其情况恐怕也会和东坡所描写的抄家的恐怖局面有共同之点。而汝昌在本书中写到明清时代抄家的情况时,也正好有类似的举例,《新证》增订本引《永宪录》也有"幼儿怖死"的例子。苏轼在御史台的狱里坐了四个多月的监牢,旧传御史台植有柏树,上有乌数千,故又称乌台、乌府或柏台。从来就相承作为是冷森森的地方的一种代表。苏轼前此六年还给他一位当御史的朋友写过一首开玩笑的诗,中有"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卷地不知寒,犹嫌白发年前少,故点红灯雪里看。他日卜邻先有约,待君投刻我休官"等句。现在果然是轮到他被劾休官坐到这冰冷的监狱里来了。他在狱里所写的诗,描述他一夕数惊,时时有丧命危险的感觉,如说:"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也正是特别描述那凄冷阴森之状。在狱里他还写了"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中如:"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榆);"栖鸦寒不去,哀叫饥啄雪,破巢带空枝,疎影挂残月"(槐);"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竹)。这些都是用植物能耐冰雪而保存生命和骨干来比喻政治迫害下的挣扎图生存、保气节。苏轼在审讯期间,得到一些同情者的援助,免了死罪,被贬谪到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他到黄州后,生活穷困,次年春得朋友帮助申请到一块官府的荒地,亲自垦耕,他把这块荒地依白居易诗意取名东坡,便作了那《东坡八首》。诗前有一自序说:

余至黄州二年〔其实只一年左右,旧时习惯,过了年关便可如此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这几首诗表面上虽只描述穷苦耕作之状,背后却流露着对宋朝那种恶劣官僚政治的不满,如"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和"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等,都可想见。其中第三首全诗如下: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

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粘破块。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