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① 清,王夫之语。

以上仅是陕北民歌在形象创造方面的某些特点。它的鲜明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上。

“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文艺的主体核心。当然,这一般是指叙事性作品而言。但是,十分可贵的是,陕北民歌以它那短小的篇幅竟也程度不同地刻画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不光叙事性作品,包括一些抒情性作品也具有着这一突出特点。这就将陕北民歌的形象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民国初年,在陕北一个小镇上有位年轻的姑娘,生得十分俊俏,“苗格窕窕身子花卜楞楞的眼”,惹得周围的小伙子们心神不定,为之倾倒。说媒的人踏破门坎,但都被姑娘一一回绝了。原来,她已经有了“相好的”了,是本村一个庄稼汉,两人自小在一搭,可算是青梅竹马了。但是姑娘的父母却不赞成这桩婚事,他们一心想为女儿找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于是,父母同女儿发生了矛盾,任凭父母如何劝阻威胁,姑娘全不当一回事,仍一心爱着那个庄稼汉。这可让做父母的发愁了:万一女儿闹出什么不光彩的事来,不就丢人现眼了吗!恰巧:媒人拿着白花花的银元上门来了,说的是一个富豪人家子弟,此人不但年龄小,“奴家十七他十一”,而且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但是“银钱买动了娘老子的心”,便将女儿派派场场地嫁了出去。

姑娘出嫁后,对那个“小丈夫”根本不尽一点妻子的义务,仍与那个庄稼汉明来暗往。这使得姑娘不但遭受多次毒打,更遭到了村里人的白眼,说她“你这个女人不正经,有了男人寻男人”,说:“尔格①的世事没王法,又骑骡子又骑马”等。毒打,没有动摇姑娘的爱情:“咱二人睡下一对对,盒子枪打死不后悔”,“三打两打尽你打,至死不说过光景的话”。社会舆论的压力,不但没有使姑娘低头,反而扫掉了她原有的羞怯之心,变得胆气更壮了,“咸(闲)言淡语我不听,将他们唾沫淹不死个人”……。

① 尔格,方言,即现在。

② 临镇,地名,在延安东南一百余里处。

这真象是一个虚构的民间故事。其实不然,这是一件真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陕北临镇②,人们将它编成了歌儿来

唱,歌名就是这位姑娘的真实姓名——《兰花花》:

青线线蓝线线蓝格英英①的彩,

① 蓝格英英,“英英”是对“蓝”的形容,“格”在此处一般没有实意。

② 猴老子,陕北骂人话。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个人。

五谷子田苗子数上个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兰花花好。

红绣鞋金莲子好比那两盏灯,

兰花花穿上耀了我们年轻人。

正月里说媒二月里订,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