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陕北革命历史民歌中还出现了不少语言不通,用词不当的现象。对此问题应当另眼看待。因为陕北老百姓对新事物是很敏感的,特别是一些刚刚传入的新鲜词语被当作一种“时髦”,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它们用进了民歌之中。如对“欢迎”、“认真”、“亲爱”三个词的应用就很多:“打开南沟岔,老百姓欢迎它”,“火烧大衙门,劳苦群众都欢迎”,“妹妹送哥当红军,抗日事情要认真”,“去年我当红军,革命要认真”,“亲爱妹妹你放心,我今出去当红军”,“迷醉的懒散的亲爱士兵”……语句不够连贯和用词不当的地方。如《跑步歌》中的一段:“打倒万恶敌人,日本缴枪来投降。打倒日本扩大革命,空前的革命多英勇。”

这些语言,我以为虽不算精彩,却也不能统称败笔。对文艺来讲,语言仅仅是个工具而已,只要它能充分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应称“好”。上面所例举的段句,不但谁人都能领会,而且恰恰因为它们被应用的不够准确,反倒更加显示出其时代感和独特的个性,今天无须从语法上对其进行挑剔,如《刨洋芋》中的一段:“一镢头下去,翻过来瞧一瞧:这么大的洋芋,你看妙不妙!”我说“妙!”,妙就妙在这个“妙不妙”上,它把战士们对丰收的喜悦心情充分地、形象地、别致地表达出来了。若换个“好不好”固然更确切些,但感情能表达得如此充分、形象、别致吗?这仅为其一。其二,老百姓用这些词语,说明当时革命思想的传播是较普遍的,说明人民对这场革命斗争是报以十分热情的,因而,这些语言的被广泛运用,对我们认识那个时代客观上不是毫无价值的。其三,这些似通非通的语言词语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味道”,那便是对朴素、真挚却又有些天真幼稚的陕北劳动人民性格特点的形象感应。

第四章 说起个他,就有个他

——鲜明的形象性

好的民歌,总是以形象鲜明为重要特征的,总是善于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人摸得着,看得见。中国各地民歌都具有这一鲜明特征。例如一首壮族民歌:“山歌好比龙泉水,深山老林处处流。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堤泡九州”。用有形的水来形容无形的山歌,听觉已化为视觉形象,再把这个龙泉水置于深山老林之中,这就构成了一个具体的画面。最后一句“冲破长堤泡九州”,形成了画面形象的扩展和外溢,静止形象变成了可动形象,给人的形象感就更强烈了。另如一首江南一带的插秧歌:“赤脚双双来秧田,低头看见水中天。行行插得齐齐整,退步原来是向前。”从人物到人物眼前的水,再到整个秧田,都是一个个有形的画面。画面一步步扩展,直到展开整个秧田景象。这里,展示的虽然只是秧田这局部的画面,但因为它有着特殊的形象感,因而往往可以触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使这局部的形象突破具体的画面,展现得更加广阔。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