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么冷酷无情啊!在这里,作者又用了“低哭上三声”来描述自杀时的情景。“低哭……”道出了这小媳妇痛苦绝望的心境。年轻轻地就这么死了——她是在哭自己的不幸啊!

这只是作品告诉我们的一部分,更大的悲剧还在后面:媳妇的死,引出了另一场争端——娘家来争人命了!为什么一直保持着沉默的娘家突然一哄而起了呢?真是为死者抱不平么?非也!娘家争的,是活人,不是死人,是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此话怎讲?我家人让人逼死了,我不去闹一场,不惹世人笑话,说我家没势力、软弱,怕人家么?陕北的一句土话:“活着是土圪瘩,死了是金娃娃”就是这个意思。因而,娘家来争的,是势力,是门第,是社会地位,压过对方,以得到四乡的敬重。这在民间是很残酷的争斗,往往发生斗殴、死人现象,有时连整个姓氏都全体动员,甚至一打就是数天数月,往往结下世代冤仇。

还好,公婆家人丁本来就不怎么兴旺,还跑了一个,怎敌得这人家龙虎兄弟呢?因而马上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应了人家双猪双羊,童男童女等条件,公公婆婆也被当作孝子贤孙去跪守媳妇的灵堂了。这显然带有极大的污辱性。可是,娘家提出的条件越来越高,什么要请来“南京的和尚北京的道,”小叔的眼睛仁和小姑的奶头,“杉木的棺材玉石的套。”这不是提条件,是蓄意寻衅闹事。这头办不到怎么办?这场悲剧该如何收场?还没有回答,歌子已经结束了——作品将更大的悲剧留在了后面。

如果仅仅用类似于“控诉包办婚姻罪行”或是“揭露封建意识对妇女的迫害”一类的话来概括这首歌的内容,那就太可怜了。这种“主题概括法”也不是个正经路子,真正的文艺作品,呈现在你面前的总是一场典型化了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让你自己去感觉,去认识,去联想,去品味的,其内容往往很难用一句抽象

的概念来概括。《十三上订亲》就属于这一种。作品没有将目光死死盯在某个孤立的人物的身上加以简单化的描写,而是通过这众多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和种种冲突(如父母与儿子,公婆与媳妇,妇与夫,两亲家之间)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所有这些人物都是普通老百姓,却谁也没能理解谁;没有一个面目狰狞的“阶级敌人”出现,却酿成了人命大案;他们都是这场悲剧的促成者,却同时又是受害者;他们之间的冲突并非阶级矛盾斗争,却展开了一场残杀……。作品以简捷的语言写了这许多人,这许多组矛盾,并将它们串在了一条链子上——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对劳动人民思想的蒙蔽、侵蚀和行为的支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①这群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被封建观念蒙住了眼睛,一个个在封建意识“划”出的渠道里盲目地行进着,象傀儡一样不自觉地干着坏事,又受着其害……。

①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

作品以短小的篇幅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的陕北农村生活的画面,概括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精神状态,暴露了那个冷酷的社会。这一切,都是通过对特殊事物的描写而得到的,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因而,它生动,它有份量。在这里,首先应当重视的就是它的特殊性。一切必然都是通过偶然展现出来的,一般也只有通过特殊而起作用。没有特殊就没有一般。况且,一切民间文艺的第一要素,就是它的愉悦性,而愉悦性恰恰包含在特殊事物之中。我如此强调文艺的特殊性,实在是因为它是艺术的第一特征,实在是因为陕北民歌对以特殊见一般的规律的证实到了无可辩驳的地步。

第三章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