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① 清:《榆林府志》。

② 民国:《宜川县志》。明代后,对陕北耕地进行了登记,按亩纳粮。后因人口大量减少,耕地大片荒芜,统治阶级仍按原登记耕地纳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种一亩地,却要纳九亩地的粮。

陕北人民凄苦于此,但“虽穷于昔日,赋未变于昔日”,竟然达到“一亩之地,九赋其粮”②的程度。可见统治阶级对人民压榨之残酷了。

时至民国初年,战争连绵不绝,统治阶级无暇顾及陕北,而陕北地方势力抬头,成了大大小小的土皇帝。这些土皇帝“老子天下第一”,对人民恣意蹂躏,使得农民衣食不保,卖儿卖女卖老婆,许多人流离失所,当了揽工汉,有的当了二流子、摸偷鬼、赌棍。

这就是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的陕北。

在精神领域,陕北人民本是具有多方美德的,当时也被誉为“四美”。据《延郡志》载,这“四美”是:“一、结婚不论财;二、交友多重义;三、思先时尽哀(每遇佳节,门前焚飘楮,继之以哭);四、好善勤施舍。”这“四美”虽不能全面概括陕北人民的美德,但仍可见其一斑。只是后来因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陕北人民的这些美德被大大地摧残了,“结婚不论财”,变成了“必论财”、“论大财”;“好善勤施舍”,也因劳动人民普遍贫穷,“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而变成了一句难以实施的空话。另一方面,因陕北人口稀疏,交通不便,居住又十分分散,所以行政管理难以强化,较之平原地区,姓族的势力也显得十分微弱。这样,这里又恰巧成了一个封建传统观念比较虚弱的、“自由化”的地区。这也是陕北民主思想萌发较快的原因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土地革命迅速在陕北兴起,革命武装斗争风起云涌,陕北人民翻身而起,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革命势力与反动势力似处在一种拉锯状态,民主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仍在较量,扭打在一起,难解难分。一些地区,民主思想已经占了上风……。

土地革命斗争以来陕北生活的状况,下章将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陕北民歌以它那特殊的身姿,真实地再现了陕北社会生活的面貌,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陕北民歌那一颗颗“小星星”,都闪烁着它的光华。

在那些长工歌里,显露出一种哀伤的情调,长工们一个个都给人以灰溜溜的感觉。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对劳动人民精神摧残的结果。长工歌起于这个基调,显示出了作者们对这种生活的愤恨与同情。“掌柜的你在那家里盛①,堪

① 盛,方言,即呆着、停留、住下之意。

乎儿乎儿乎儿乎儿乎儿① 堪乎儿,方言,即差点儿。

② 爱,这里是馋的意思。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