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静秋书院5(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京城的繁华,让即使是在殷实家庭长大的武妙也有点瞠目结舌,反而武虎却比较淡定,也许是和武员外多年的走南闯北,让他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作者觉得读书首先是启蒙,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读好书并合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裂变升华。学为所用,而非为了学而学。每个人眼前看到的这个世界不尽相同,除了知识储备,还有很多因素,如阅历,家庭背景,基因,突发事件的刺激,接触的圈子等,所以武虎的反应也有可能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也有可能是阅人无数不如一切看透。

言归正传

因为谦霖携带着家属,所以他并没有住宿书院指定的住处,他们找了一处离书院不远的小院落住了下来。

因为是官学,所以书院的掌事,先生都是有功名在身,甚至有学界泰斗,朝廷重臣,这也为谦霖将来的丰功伟绩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历史长河的风云变幻中,无数次的事实证明,圈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召魏国公太子少师房乔和吏部尚书杜克明觐见,一番商议之后,李世民决定在京城开办登基以来第一间书院,而房乔善于谋划,杜克明处事果断,且房公兼修书,杜公掌吏部,都学识渊博,对于培养和挖掘有潜力的学士或官员,他二人是再合适不过。

谈到登基立朝以来第一间书院的名字,房乔认为:

“十年寒窗苦读去,一朝静秋收获时。就叫静秋书院吧。”

杜尚书点头应允,觉得来此读书的都是各府县优秀的举子,都经过了十年寒窗,来到这里,加以调教,一定会硕果累累,收获良多的。

唐太宗也觉得很好,不仅寓意好,而且听起来也雅致,静涵。于是立马提笔写下四个大字“静秋书院”。又起草了诏书,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初立江山,四海之内,皆大欢喜。然国家昌盛,百姓安居皆需股骨之臣,为朕分忧,考虑再三,唯有广集良才,才能国运昌盛。现朕决定开办《静秋书院》,着魏国公房乔为书院主掌事,吏部尚书杜克明为副掌事,望你二人竭尽全力,为朕荐才,钦此”

“微臣遵命。”

房杜二人退下朝堂,便积极准备,往各府县下发招员文书,寻找合适院址,安排选择合适翰林学士为教员先生。与此同时,谦霖一行也已安顿完毕,只待贞观三年正月十六入院求学。

一路进京旅途耗时,加上进京后住店打尖,找寻合适住处,一切安顿妥当后,也已经腊月二十了。那年的冬天天气虽然特别寒冷,谦霖这个小家却暖洋洋的,不只是因为玲儿武虎把家里烧的暖和,更因为谦霖和妙妙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更加如胶似漆,甜蜜程度有增无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共同语言,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观。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一副羡煞旁人的景象。

马上临近年关了,玲儿整天屋里屋外,清洁打扫。武虎则跑东跑西,置办年货。谦霖还是和往常一样,今天论语十则,明日五篇春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读书人。而武妙每天就像一个大管家一样,统领全局,运筹帷幄,一切井然有序,按部就班。

腊月二十八,天刚蒙蒙亮,武虎起床洗漱后,准备去城外溜溜家里的马,一开院门,突然一个龟缩成一团的人,随着门框的滋啦声,倒进了门庭,武虎急忙抱住这人,用右手摸了摸鼻息,感觉还有一丝热气,就赶紧把他抱进自己的卧房,盖上被子,又急忙跑到正房报告谦霖武妙他们,一家子忙前忙后,又是热姜汤,又是雪搓身,终于这人“额”一声,醒了过来,武妙也轻轻舒了一口气。

“这位兄弟一定是又饥又饿,玲儿,去厨房做一碗拌汤过来。”

玲儿应声而去,不一会儿功夫拌汤就端了过来。武虎不太熟练的喂了这人五六勺子后,这人轻轻推开武虎,双手使劲撑着床沿,想要坐起来。

“老爷夫人,这位小姐姐,这位兄台,小生谢过各位的救命之恩,小生给你们磕头了。”

说着就要下地跪拜,不想这猛一使劲,两眼一黑,又倒在床上。谦霖和武虎急忙又给他盖上被子。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