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四四章:标点符号的价值(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新书启航,请喜欢本书的朋友们,以推荐票、收藏支持)

“这是什么?”李世民才看了《科举策划方案》一眼,眼睛忽然一亮。

柴令武凑近一看,道:“这是标点符合。”

“有什么用?”李世民直觉这个东西肯定有大用、

“这是一种断句用的符合!有了这符合断句,既能将自己的意思准确无误传达给读者,又能让读者方便阅读,还能节省出读者揣摩的精力与时间。舅舅你看我写的《科举策划方案》是不是觉得很顺畅,几乎不用猜测就知道了我要表达的意思?”柴令武反问。

李世民试了一遍,笑道:“的确如此。好一个标点符号!这方法简单便利,但却实用之极。”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好处。”

柴令武道:“古圣人之言流传至今,其一文一句之义,何为演变成几种几十上百种解说?我认为除了时代久远、用义深奥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从头到尾的连成一体。因为后人不明先人之意,所以才有了五花八门的断句法…”

见孔颖达也凑了近前,柴令武接道:“先生,如果您的文章没有断名,你觉得有没有可能被后人理解出截然相反的意思?”

“截然相反的意思?”孔颖达一脸凝重。

“这样吧!我写出一句比较经典的名句,然后多次断句,舅舅与先生一看就知道这种标点符合的重要性了。”

李世民当然点头同意。

柴令武拿起笔写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颖达道:“这句话意思就是让百姓按照我们的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学生却不太赞同先生之说。”柴令武清了清嗓子,道:“孔圣人一生提倡推崇‘有教无类’、主张仁者爱人。在这一前提之下,我们可以理解成:凡是好学之士,不管富贵还是贫穷的乞丐,孔圣人都会倾囊相授。而怀有博爱心胸的孔圣人又怎么可能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截然相反的意思?你们觉得合理吗?”

“从孔圣的一贯主张来看,孔圣人不赞成愚民政策。孔圣人是华夏民族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他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解读完全不可取,”

“造成这种解说的原因有二:一是断句的人没有从整体思想去了解孔圣子,这样就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二是断句之人对孔圣人心怀恶意,所以极尽诋毁之能事。”

柴令武此言一出,李世民和孔颖达脸皮均是一抽。

历朝历代皇帝都是按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论来管理天下,现在依照柴令武的意思一分析,还真不是孔圣人的行事作风。

看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完全是后人妄自猜测出的愚民政策。

“你们再来看看这个断句法!”柴令武加上标点符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世民、孔颖达顿时惊呆了,这么一断句,整句话立即变成了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相悖的意思。

柴令武望着两人,笑道:“经过这种断句之后,意思就变成:‘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们掌握了诗礼乐,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信还玩不来,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这恰恰体现了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的思想。”

孔颖达登时汗如雨下,他发现他们儒家好像错误理解了孔圣人的意思,更可怕的是他们这些后人,而且还用这样错误的政策治理国家。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