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第五五章

《人面桃花》这个故事主要为了弘扬曲艺文化, 背景是在民国,讲的是一对在梨园结缘的姐弟俩,为了出人头地,相互扶持, 共同成长的故事。

故事前半部分全都在梨园展开, 从细微处着手, 介绍男女主早期的重要人生经历。

黎安和周逸的基本功本来就十分扎实, 他们的这部分戏份连指导老师都省了。

明崝甚至还让黎安和周逸来指导少年时期男女主的一些专业戏份,比如练功吊嗓子之类。

两个孩子本身就有舞蹈功底, 虽然戏份不多,但在拍练功戏的时候,两个人都十分刻苦, 尤其是拍脚姿脚位戏的时候,一个动作姿势往往就要保持很长时间。

黎安每次在监视器后面看着他们汗如雨下,却还在咬牙坚持,都会想起自己的过往,对这两个小演员也越发疼爱,不管是戏里指导,还是戏外关照, 都宛如亲人一般体贴。

别人或许会觉得黎安好相与,待人友善,只有陆城知道, 那是因为黎安少时有过相同的经历, 才会特别的感同身受, 也比别人更关照两个小演员。

进场拍戏前,陆城还安慰黎安来着,“他们两个以后一定会很好的。”

黎安抿了抿嘴, 她知道陆城指的是什么,“琪琪有个爱她的妈妈,不管她以后会不会继续走这条路,我相信她都会过得很幸福。”

陆城点了点头,“瑞辰家境富裕,他来出演这个角色,纯粹就是兴趣使然。”

见黎安脸上的神情略有波动,陆城继续道:“所以,你并不需要有心理负担,黎芳的确不配做母亲,我支持你的决定,不管将来她会做出什么事,我都会一直在你身边。”

黎安看着陆城,褪去西装革履后,他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张扬了。虽然出色的外表经常会引来异性侧目,但陆城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带着他的团队在剧组里,反复锤炼每一个武打动作,不给导演半点挑刺的机会。

哪怕陆城什么也没说,黎安也能感觉出来,他做这件事并不完全是为了她,这是他所热爱的事情,每一场武戏的指导,陆城都全情投入。

黎安以前对陆城的种种质疑,在进组后被一点点消弭掉,他除了飞檐走壁做不到,那些外家功法,以及出神入化的剑术,的确比电视里看到的要精彩上太多。

刺杀秦昊阳是场夜戏,也是大戏。全组人员都做好了奋战长夜的准备。

作为马匪出身的军阀,秦昊阳饰演的沈旗山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在各大军阀割据一方的混乱时期,他也趁势占据了北洋府。

因为刚入北洋府,就听到周逸用戏台子上大放厥词,企图影射军阀堪比土匪强盗。所以沈旗山让人把他抓了,就吊在城门上,以儆效尤。

黎安为了救周逸,只身进帅府献唱,目的却是要刺杀秦昊阳。

这一场大戏,陆城设计的武打动作就有七十八个,副导也事先在现场反复确认过好几遍,保证灯光道具摄像都ok。

等到场记打板,正对戏台的机位缓缓推进,场边恰时响起了鼓板铙钹声。

黎安唱的是一出木兰从军记,刀马旦的装扮让她看起来英姿飒爽,加上一把马刀在手,还真有几分巾帼不让须眉的不凡气度。

明崝在监视器后面一眨不眨地看着,不放过黎安的任何一个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法的转变。

尤其是黎安的目光冲着镜头一定,坚毅的眼神就好像能看穿人心一样,虽然传神,却没有多少温度,力度拿捏的恰如其分。

不仅是明崝看得捏紧手里的对讲机,就连台下坐着的秦昊阳也顿住了捻起酒盅的动作。

过完戏台子上的戏份,就到了黎安和秦昊阳正面交锋的时候。

明崝趁隙又给秦昊阳和黎安讲了一遍戏。

“秦老师你的气势一定要保持住,沈旗山本来就是土匪出身,他现在的枪杆子比谁都硬,在他眼里,请张望月来唱戏,给他们活命的机会不过是他的慈悲心作祟,但这并不代表世人可以轻视他。在他的认知里,占领北洋府也是对辖内百姓的一种保护。陈翔霖的作为,等于是给了初来乍到的沈旗山一个巴掌,如果同是梨园台柱的张望月能够归顺,沈旗山或许还会放过雨花台众人。”

一口气说完这些,明崝看着秦昊阳,“这些事情虽然没有在镜头里展示,沈旗山的经历却是存在的,秦老师你只能通过情绪递进来展示人物个性。”

就因为这场戏是秦昊阳在剧里的第一场戏,所以明崝格外重视。

秦昊阳沉吟道:“明导,我想加一个戏。”说完他看了眼黎安。

明崝示意秦昊阳继续。

而秦昊阳说的加戏,严格来说是改戏。

“我跟安安的冲突,是不是可以把打脸改成泼酒。”并不是秦昊阳私心作祟,他对沈旗山有自己的理解,“沈旗山虽然是马匪出身,但他小时候读过私塾,受过礼教的人,再怎么样也不会自己动手打人,哪怕他杀过很多人,也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他把张望月叫来的目的是施威,如果一上来就给一巴掌,反而显得暴虐无道。”

“我同意秦老师说的,这样也比较符合沈旗山的性格。”黎安完全赞同秦昊阳的提议,“而且,在我倒掉他第一杯酒的时候,还可以让秦老师再主动倒一杯过来,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可以顺理成章把沈旗山惹怒,也算是为后面的打戏做了铺垫。”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