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相见恨晚(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哦……这可真是有些遗憾呢。”王贞白难免有些失望,李洞主也摇了摇头。

“没什么,晚辈认为,只是会做几首诗其实算不得什么,能够对于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有所贡献才是真正的人才,尤其是在这样的乱世里……”李盛装模作样地自谦道。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洞主捋了捋白胡子,一本正经地问道:“那么,请问李公子,你认为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李盛知道,科举制度从隋朝就已经有了,但科举制度的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既然他是钟匡范的属下,他就不能公然对于科举制度提出否定的看法,那会给他招来麻烦的。在这个时代,数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物理和化学方面则是几乎很少有建树。

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这里的明算就是指数学。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曾经要求很高,后来却渐渐地废掉了。

后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了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明经科主要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记忆,比较容易;进士科则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进士科又是做官的主要途径,因此,最受天下读书人的重视。

沉吟片刻,李盛答道:“请恕晚辈直言,诗赋和文章固然也很重要,但是,算学也是很有用途的,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应该值得我们读书人多多学习。”

“李公子,既然你这么说,那么,对于算学,你有何高见呢?”王贞白虽然不太认同李盛的话,但却还是有些好奇,这个李公子给他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晚辈有个简易实用的办法,可以用来计算圆弧的长度,这是晚辈近期才研究出来的成果。”李盛淡淡地笑了笑,其实,这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上记载的“会圆术”,在大唐,肯定是无人知晓的。

“真的吗?那可是一个好办法,可是,你是怎么来实现的呢?愿闻其详……”王贞白不由得眼睛一亮,他有些半信半疑,虽然他对算学没什么研究,但他也知道计算圆弧的长度是个至今仍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眼前这个年轻人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那么,他一定是个天才!

“这个办法不难,只要知道圆弧的半径,圆弓形的高和弦长就能算出来。这样吧,找一根绳子,晚辈演示一下,你们就明白了。”李盛故意装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要想在人前炫耀,就得脸皮厚。

“去拿一根绳子来,快去……”李洞主连忙吩咐侍立在不远处的一个书童。

那个书童是个机灵人,一溜烟就走了,很快就拿来了一根绳子,递给了李盛。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