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章 先生随我去辽东(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当日,君臣相谈甚欢。

刘招孙与万历皇帝就开原粮草补给,军响补发、文官选拔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友好交流,在一片君臣和谐的美好氛围中,双方对平辽之事达成了一致意见。

当然,期间,宣武将军头破血流,万历皇帝亦多次晕厥,场面一度很混乱。

好在,最后宣武将军携开原兵备道,在司礼监小太监魏忠贤的陪同下,平安回到左安门瓮城。

康应乾在瓮城早等得不耐烦,一个人在城墙下来回踱步,他生怕那位蛟龙真人有个什么三长两短,自己这两个月的投机也就打水漂了,搞不好还要被辽镇秋后算账。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傍晚时分,真龙回来了。

远远望见刘招孙头上包着块白布,身边还带了个皮肤黝黑的南蛮子,康应乾大吃一惊,正要上前问个清楚,身子一歪,被金虞姬推了开去。

总兵中军大帐内,朝鲜美姬梨花带雨,一边哭一边给刘招孙检查伤口,用沸水泡过的纱巾将伤口重新包扎一遍。

刘招孙伸手擦去金虞姬泪水,望着她微红的眼睛,安慰道:

“没什么,刚才在乾清宫和皇上玩躲猫猫,玩的兴起,不小心就这样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招孙现在玩的就是躲猫猫的游戏。

穿越者是老鼠,历史宿命是猫。

一旦被宿命抓住,刘招孙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金虞姬已是疲惫至极,刘招孙轻声安抚一旦,让她先回军帐歇息了。

金虞姬走后,刘招孙躺在椅子上,拿起张载的《横渠易说》,就着昏暗烛火,粗粗读起来。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晚明时期,思想纷杂,儒释道法天主教,各种思想泛滥,除了白莲闻香那样的邪教,朝廷对绝大部分学说都采取宽容态度。

刘招孙知道,以后自己少不了和文人打交道,所以这些学说都要了解一些,比如什么王阳明心学、程朱理学。

读了几句,头晕目眩,不得要领,这时亲兵典魏在外面喊,康大人来了。

刘招孙连忙将书收起,刚刚坐定,一脸奸笑的康应乾便走了进来。

这次进京献俘,所见所闻,让二十岁的刘招孙更为成熟,渐渐成长,现在对身边这个不惜自降身份屈尊投靠的文官,也多了分尊重,待康应乾坐定,他立即让亲兵上茶。

两人喝了会儿茶,刘招孙将今日进宫之事简单说了,当然,省略了万历询问辽镇叛徒的部分,康应乾瞠目结舌,当听到刘招孙和万历讨价还价,不由抚掌大笑。

听刘招孙说完,康应乾沉默半晌,才道:

“刘总兵,你这火中取栗的手段,实在是高,本官不及,佩服佩服,古人云,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你这一怒,得了二十万两银子,还将朝廷拖欠的五万两军响要了回来了,值了。”

“康大人见笑,本官何曾发怒,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有感而发而已。”

康应乾知道刘招孙又要讲什么大道,他懒得听,便岔开话题,提醒刘招孙说,可用一部分银子在天津买粮,雇几条福船运回辽东。

天津港口的粮价只有辽东一半,加上福船、水手费用,以及沿途漂没损失,算起来在这边买粮食要比拿银子回辽东买划算很多。

营口一带的粮食生意,都是被辽镇垄断,现在跑过去一下子买几万石粮食,辽镇肯定要坐地起价。

不知丁碧要赚多少钱,既然现在已经和辽镇闹翻,这种资敌的傻事,还是不要去做的好。

刘招孙点头表示同意,他计划离开京师后,在天津买一万石粮食,预计会花两万多两银子,顺带再在运河码头招募五百个纤夫,回去训练成战兵。

据说这个时代最好的兵源就是纤夫和矿工,运河上纤夫数十万计,很多人没有活干,应当是容易招到人的。

刘招孙现在是开原总兵,按大明兵制,总兵可以招募万人规模的战兵。

眼下兵额倒是足够,钱粮又不足了。

康应乾问新来的那个南蛮子是谁。

刘招孙便将袁崇焕的事情,给康大人解释了一下,康应乾眯缝眼睛,抿着茶水道:

“也是这袁崇焕走了狗屎运,遇上了刘总兵你,一下子便谋个四品的兵备道,节制一方兵马,只比本官低一个品阶,他这句半年平辽抵得上人家别人七八年仕途磨练,以老夫观之,以此人资质,去福建广东做个县令都难。”

刘招孙呵呵一笑,历史上袁崇焕真的是去福建做了知县。

如今,万历把这位半年平辽的圆嘟嘟丢给自己,对大明来说,不知是幸呢还是不幸。

“康大人这次升为辽东巡按,是这袁崇焕的顶头上官,以后可要好好调教此人。”

康应乾对刘招孙阴阴一笑,拍拍他肩膀道:

“刘总兵放心,老夫会叫他知道,什么是宦海沉浮,人心难测。”

两人又聊了会儿,刘招孙送康应乾回去,自己回来躺在床上,回想袁崇焕的事情,不觉有点好笑。

袁崇焕也太狂妄些,张口就是半年平辽,今天一句话便把皇上逗乐了,也是个人才。

这位万历四十七年三甲四十名进士,会试之后,便寓居京师,幻想候补个县令当当,回去好衣锦还乡,这当然只是幻想啦。

在广东会馆苦苦等了四十五天杳无音信,正准备明日回广西,今天早晨准备出门打酱油,刚踏出门就被风急火燎满城寻他的卢公公撞见。

“这位便是新科进士袁崇焕吧,不知对平辽有何高见?”

“扑街仔!走开啦?唔在打酱油啦。”

半个时辰后,外出打酱油的袁崇焕通过内阁推选,被火线提拔为开原兵备道,即日随宣武将军、开原总兵刘招孙走马上任。

诗曰: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虫。

次日,卢公公带着魏忠贤和司礼监几个小太监,押送十几辆马车,将二十五万两银子拉到了左安门瓮城。

刘招孙和康监军一起清点完银子,给卢受和魏忠贤各送了两千两。

魏忠贤拒绝要钱,他说他每月例钱有三两,不缺钱花,刘招孙在开原啥都没有,他要是收了就是没良心,要天诛地灭。

刘招孙好说歹说,最后说破了脸,赌气说不收就是看不起他这个小弟,再说有了银子才能在京师活动,才能更好帮助开原。

康应乾也在旁边劝说,说这银子到了辽东也无用,就当是先存在魏公公这里。

好说歹说,魏忠贤最后只收了五百两,剩下的一千五百两死活不要。

卢受却是喜笑颜开全收了。

当日,康应乾又给方从哲和兵部尚书黄嘉善各送三千两,和两位大人聊了聊京师趣闻,两位大人一番推辞后,都收下了。表示以后开原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让刘招孙在开原放手去干,不要在乎那些浮言,那些只会咬人的言官更别理他们……于是刘招孙头破血流换来的二十五万两银子还没出京,便少了一万两。

这还没算户部,刑部,工部,言官各位老爷……

当然也有好消息。

经过刘招孙调和,两位公公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结成了同盟。

刘招孙拿出写好的字条,向两位公公询问他想结识的人,看看这些人否在京城。

卢受看了字条摇摇头,笑着说,南北镇抚司锦衣卫,平时只是监视京师百官,不会过问普通百姓。不过这名单里怎么还有佛郎机人?

“徐霞客,汤若望,徐光启,宋应星……”

魏忠贤接过那张密密麻麻写满人名的字条,眯缝眼睛读起来,忽然道:

“贤弟,这个徐霞客是个奇人,说是变卖掉一半家产,四处游历,刚去了天津,这个宋应星咱家也听过,是个落第举人,会试后没来得及走,前些时日鄱阳湖闹匪患,京师至江西道路断绝,他和兄长宋应升贫困潦倒,住在西南城隍庙,想必是能找到的。”

刘招孙有些失望,他写了几十个万历一朝的各领域人才,没想到只有宋应星一人在京师。

瓮城附近遍布皇上的密探,刘招孙不敢留两人太久,匆忙将他们送出瓮城,临走时叮嘱,请他们帮忙尽快找到此人。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